咨询服务热线:18111828575

用品质见证承诺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

在线咨询

用品质见证承诺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获取更多产品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环保就是生产力

环保就是生产力

2021-11-03

跨世纪之际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话从应有的高度上说明环保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是很有道理的。

 

保护生态环境,就要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利用的生物资源,保持生物多样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使大自然生物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这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环节之一。

 

如果生态环境恶化,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还有什么生产力可言?我国西北地区古时候林木茂盛,清水横流,后来就因人为毁林,造成风沙弥漫的黄土高坡,水贵如油,至今不能恢复原来的生态面貌,以致经济欠发达。

 

过去,福建有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也遭到几次比较严重破坏:1958年大炼钢铁之时,乱砍森林烧炭,乱挖铁砂矿石;“文革”期间不少农村群众大量偷砍滥伐树木卖钱、乱开荒种地瓜;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农村在搞山地开发中,不管坡度多大,从山脚开到山顶,毁林种植农作物。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乱挖乱倒土石方。一些矿区群众大建小土窑,乱挖矿石。这些都造成一些地方山体植被破损,森林复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据80年代末统计,福建省水土流失面积达2000万亩,相当于当时全省耕地总面积。水土深度流失区长汀县和田镇,过去长期是“一场大雨哗啦啦,一斤河水半斤砂。”长期造林难成活,群众烧柴困难,改革开放后政府补贴农家烧煤炭,不烧柴草,发动群众在光头山上先种草,恢复了植被,造林才成活。

 

事实证明,森林砍光,成了“臭头山”后,生态小环境失衡,小气候也恶劣了,造林就难以成活与长大。这是过去福建省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旧地再造林,几乎是“植树造零”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应该记取这个教训。

 

森林绿地是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生态平衡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大抓造林绿化工程,目前全省森林复盖率由1993年的13.92%提高到60.52%,居全国前列,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华东地区三分之一,毛竹总株数居全国前列,这不但大大发展了林业生产力,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森林内部生态还不平衡。几十年来福建造林基本只种松杉两棵针叶树,更少种阔叶树,原有的许多阔叶林甚至是原始、次原始阔叶林因发展食用菌而被大量砍伐,所剩无几,不但影响了食用菌可持续发展,而且因无阔叶林落叶增强地力,还影响了松杉针叶林生长。一旦发生森林病虫,还会由于林种单一而成片受灾。如遇火灾,也因无不易着火的阔叶林隔火而成片烧光。

 

随着近几年来房屋建筑材料结构的变化,杉木使用量锐减,使一向值钱的杉木价格只有松木的一半多。因此,为了保持森林内部生态平衡,提高林区综合经济效益,就应该来一场树种革命,多种阔叶林。

 

绿化,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是产生新鲜空气和涵养清泉水流具活力的因素。绿化,是个重要的软环境。在绿的环境里,可使人享受一种优雅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我们应该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的高度来认识绿化与环保的关系。

 

近些年来,福建城镇绿化比农村滞后了。有人说“榕城绿地少,三山楼房多,西湖变西碗,景区不迷人。”城区山头植被是城市之肺,是少有的城市瑰宝。福州城区三座山头本应辟为公园,像广州市越秀山等几个公园一样,给人带来休闲好去处,让人领略生态环境美。

 

可惜,福州屏山和乌山两座山头被机关单位占用,山上不少楼房等建筑损害了自然生态环境。有朝一日如能退房还林、退山还民,该有多好!

 

福州西湖不但有大量生活污水汇入成脏湖,而且周边高楼大厦既占用了西湖有限的地皮,又带来映衬效应的“视觉污染”,使西湖显得小多了,像洗脚盆一样。这湖边高楼大厦显然也是一种无法整治的环境污染。

 

近几年来福州大抓绿化,使总体环境改观了。西湖脏水也开始整治。但个体环境比如一些住宅小区绿化特别是高楼群之间的绿化因建设前没有预留绿地,“花园”无花,以致现在无法重建绿地。

 

还有一些城市偏重于种草,养护成本高,遮荫效果差。不少乡镇所在地街道两侧种树少,有的街道看不到一棵树。应该认识到,保护与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就要大抓以植树为重的绿化工程。

 

绿化,也是改善投资环境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当然,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仅是保护绿色,还要保护绿地以外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水流(海淡水与地下水)和空气不受有害物质的污染。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命线。发展与环保,二者不可偏废。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不能先发展先污染再整治,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得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一旦恶化,是几代人的努力都难以改善的。

 

所以,我们应该十分珍惜绿色家园,牢固树立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使经济建设转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2001年2月13日《福建环境与发展报》评论2021年11月3日选发)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21 贵州亮钜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贵公网安备 52011102002858号|黔ICP备2021009192号-1| 技术支持:万商云集|企业资质

Copyright ©2021 贵州亮钜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贵公网安备 52011102002858号|| 技术支持:万商云集|企业资质